原文載自:http://www.mottimes.com/cht/article_detail.php?serial=376&type=1
關於你我的單人旅行《逆旅》
究竟,要走多遠,才能夠安靜地面對自己?
一個鄉下女孩,一無所有,強悍溫柔地抵抗了全世界,經歷風雨與鬥爭,卻抵擋不了記憶的消亡、身體的衰敗。最終,撲面而來的,是艱辛落魄的晚年。在破舊的小房間裡,她與陪伴一生的男人都老了。一輩子的革命,卻像是一場夢,什麼都沒留下,她於是跟他說「那,我把我這輩子做的事情跟你講,好不好?」
她是謝雪紅,這是《逆旅》,由徐堰鈴執導,詹傑編劇,漫長、細瑣地拼貼、顯影,將於11月底於中央大學第一屆破殼藝術節演出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「如果我不是某個人的妻子或母親,我就什麼都不是。」
「謝雪紅不是任何人的妻子或母親,她是個完整的人。」
「但她要付出多少代價,才能成為她自己。」
女人的形象,究竟應該是什麼模樣呢?某人的女兒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親,在傳統與體制的凌厲審視下,時代苛刻地不賦予女性丁點自由,但謝雪紅讓人們知道,一名女性,對於自我與自由有多少自覺,她的力量就能超越一個渺小的個人、一個巍然的國家。因此《逆旅》交織了日治時期、白色恐怖與現代,分別講述了謝雪紅、曹海安與Vivi的故事,並不是個意識形態濃厚討論統獨與否的文本,詹傑透過去政治化,更純粹地從謝雪紅的女性身份出發,聚焦在不同時代的女人們,從中建構音樂性的互文對話。
一個關於你我的單人旅行
在錯綜的時間軸中,角色行走、追尋的動作始終持續著,彷彿行動本身就能夠抵禦未知侵擾,彷彿,就能在疏離的異域裡找到完整的自己。舞台設計王孟超因著《逆旅》行走逡巡的意象,打破空間的思考模式,轉一個方向,讓舞台、行動本身,都變得更加立體,可以容納多個時空,他說:「起伏的坡道,有航行的意象,而舞台中的三道布幕,可以讓影像投影在其上,升降歪斜,也讓空間更有層次。」
有趣的是,《逆旅》中多段如夢境般地呈現,開放了更大的空間得以容納更多的謝雪紅、海安、Vivi等女人,而透過無論是服裝、舞台幾乎都是黑白的色彩定調,象徵著「每一個人都活在過去,進行一場關於自我的精神追尋。就像老照片。」徐堰鈴說。直至最後的ending,角色才開始有了顏色,《逆旅》將觸角深入地談論死亡,卻在最後對生命給了一個溫暖的照撫,她說:「生命是可貴的。故事的最後,兩個年輕人開始有了互動,也許未來能發展成友情或愛情,對我而言,這是人跟人之間,更進一步互相了解的開始。」
除了多層時空接駁交錯,燈光、影像、走位等刻意的錯置外,演員角色也一再變換,彼此扮演,比如老闆娘/海寧,或是張崇輝/張世允,這當然同時考驗著演員與觀眾,徐堰鈴說:「人的身體裡本來就有很多種衝撞,《逆旅》想說的,是一個人能夠有非常多的面向,就看你在哪個時代,做什麼樣的事情,遇見什麼樣的人。當你站在一個時機點,你會有很多可能性來做選擇,這是人可以自己去決定的。這是《逆旅》最重要的價值。」
編輯撰文/張慧慧